文学路上(2)——启蒙时代
如我在《陪伴我的梦想》中所述,我在童年时的梦想是统帅,在少年时的梦想是科学巨人,在高一的时候我就开始明显转向文化方面了。这种转变可能与我的语文老师兼班主任有关,我那时已经看了许多方面的书,甚至八卦方面的书。 在初中看的其他书就印象不深,到高中时看的书就多了,不过大多数是传统的世界名著。那时我们学校的图书馆已经停用了,我就在不远的县图书馆办了借书证,鲁迅的许多杂文我就是在那里阅读的,虽然那里没有什么新书。 那时对我影响深的作家最初是鲁迅,他的幽默和白描深深地吸引了我。后来有贾平凹,我看他的第一本书是短篇小说集《鬼城》,后来就是那四部长篇小说《浮躁》、《废都》、《高老庄》、《白夜》,他的那种哲学一般整饬的语言让我着迷。再后来是王朔,我是通过当时他同金庸的争论开始接触他的,我喜欢他后期的一些具有梦幻色彩的小说和他的篇幅长的随笔,不是那些非常“痞子”的文字。还有一些其他比较喜欢的,但是在中学时就是他们影响最深,虽然过后我都发现他们的不少缺点。 我对于现代文学诸流派的接触是通过我们语文老师的教参,从那里我还接触到支持那些流派的哲学,我对弗洛伊德主义和存在主义的印象尤其深刻,以致现在他们已经渗入我的思想深处。从教参中我还接触到的有贝克特的《等待戈多》、伍尔芙的《墙上的钉子》、卡夫卡的《甲虫》,我惊奇地发现现代派那种莫名其妙的感觉同我童年听到的许多莫名其妙的神话故事暗合,所以刚开始我就有一种亲切感。当时我曾经写过一篇荒诞的象征小说《富润德之树》,我写一颗树的变迁,其中有这样的情节:深夜里一个没有人骑的自行车给这颗树送来另外一个人不来的消息。当时我对我的这篇小说非常喜欢,不过似乎并没有得到预期的老师的欣赏,这当时对我有点打击。 当时我还从每学期的《阅读选本》中读到比较全面的各种体裁的精品,那套同教材配套的读物总共有六本,虽然有些文章的选择我感觉是我当时已经开始反感的政治,想来许多作家的作品最初都是从那里读的。共3页,当前第1页123 我的作文在高一时已经可以接近现实,在高二开学时我差强人意地选择了文科,这促成了我的兴趣最终转移到文化上,不过有关科学的介绍我仍然非常热衷,比如我的生物学仍然学得非常优秀,成绩在理科生中都在前几名。不过我更多的兴趣转向了民主政治,那时我开始了解世界发达国家的政党政体国体之类的,我发现那些资本主义国家的制度更加合理,这在榆次时一个历史老师的启蒙下我最终坚定地成为一个民主主义者。 我的作文在高二时广泛涉及现代主义诸流派,这得益于我的一个语文老师,就是我在《我最能记得的老师》中写的老师,他在当时可以容忍我的那种对各种风格的尝试。那时我被作为范文的第一篇习作是《祭奠中秋》,是写一个少年在回到故乡时发现自己当年的恋人已经为人妻的伤感的爱情的,那个故事就是本于我在老家默默喜欢的那个女孩的。之后我的作文就经常范文被老师在课堂上阅读。 我的一篇写足球的习作在投影仪上公布,让当时着迷于足球的男生非常兴奋,那时我的作文已为应届生班级的许多人知道。后来一篇在一次高考模拟诗题中写一个秀才的故事的有争议的作文,让我最终为全校的学生所知道。当时我的小说写得非常有特色,那个阅卷的老师不知出于什么考虑故意没有给高分,过后那些老师在各个班级都提到了,直到毕业后还有我高年级和低年级的学生跟我提起的。 由于我的风格的强烈,当时我们班掀起一股写作的潮流,像许多根本不像适合写作的五大三粗的足球迷都写科幻作品。当时曾经有一个同我写诗唱和的女生,另外两个男生的诗也写得不错,还有一个男生已经写了几本手写体的小说。当时我们在一个小报上看到汉语作家高行健获得的诺贝尔文学奖的消息非常兴奋,就开始意气风发地计划组建自己的文学社,后来不知为什么最终没有成立。直到我上大学,那个写小说的同学还给我写信,提起我当时积极的写作对他的影响。 我的第一首诗也是在那时写的,我后来查日记确定是1999年8月1日写的,就是《我》:我/戴着破草帽/窥天下”,这是我保存下来的高中时的唯一一首诗。那时我诗还并没有受到海子诗的影响,虽然那时对他的《亚洲铜》和中国台湾一个诗人的《豹》很欣赏,所受的影响大概是那种政治抒情诗,风格有点像郭沫若的。在高考前,我在构思着几个长篇小说,后来都夭折了,不过在高考后我曾经写过一部完整的色情中篇小说。 在高考时,我由于写得太投入了,写满了纸格都无法结束,问监考老师又不能续卷,我只好将不完整的作文交了。高考完后我在校门口的书摊上买了两本盗版的诺贝尔文学选回去读,让我接触到许多大师的小说,我仍然记得黑塞的《荒原狼》、大江建三郎的《个人的体验》、阿格侬的《婚礼的华盖》。那年我没有考到我理想的学校,就到榆次补习。 |